倫敦市長選舉將於明年5月舉行,當以為一眾候選人會大打疫情牌,保守黨候選人貝利(Shaun Bailey)卻大打「港人牌」,明言當選就會結束倫敦與北京的姊妹城市安排,更歡迎港人到倫敦定居,屆時將提供一系列粵語服務。貝利接受專訪時指,提出一系列措施並非為了選舉利益,而是為了「瞓得安樂」。
港人對於貝利的認識始於9月一封「致香港人的公開信」,信中他提到其祖父母代表英國參軍後,決定由牙買加移民到英國落地生根。身為移民後裔,他明白離開自己的「根」絕非易事,故提出政策支持港人,希望令港人身處異鄉也不感孤單。
49歲的貝利成長於單親家庭,由母親獨力養大他及弟弟。從小住在北肯辛頓一家政府福利房(council housing),生活與「貧窮」、「罪案」、「毒品」掛勾。 可幸是他並未誤入歧途,並在母親支持下,邊當保安員、掃地員,邊上大學,終在27歲之齡於倫敦南岸大學完成計算機輔助工程學士學位。這些經歷,令他致力從事青年工作,並在2010年任前首相卡梅倫的顧問團隊。如今貝利政途再上一層,有望為成倫敦首位黑人市長。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HL7YFJGKVZGNTLHAN2IV54PV2M.jpg)
他直言,自身經歷正代表「外來者」也可獨當一面,「大家看到這裏是個可讓移民者搖身一變,成為民選議員的地方,而這只可在倫敦實現。我們擁有多個移民社區,而且非常歡迎移民者」。貝利又勉勵港人,「當你是移民後裔,你更明白如何令這國家邁進一大步…就是需要一些廣東話聲音去幫助港人,令他們可以順利過渡。我可以很自信的指出,無論有多少仇視聲音,我們可以打敗它,正如我的族群也是這樣走過來。倫敦的黑人也曾面對許多艱難挑戰,但我們仍可成功,這反映我們是港人的借鑑,我們可以教大家怎樣生存,因為我們也如同你們一樣,只不過比你們走前五十年。」
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(ONS)2011年人口普查,全英國約有98,700名在港出生的居民,當中居住倫敦最多,佔27%。但同時中國出生的英國居民人口比香港人多1.5倍,貝利大肆提倡倫敦與北京解除姊妹關係,並向中國發出強烈反對聲音,不怕反而得罪更多中國籍選民嗎?他坦言,「因為這關繫到香港市民權益,以及幫助他們抵抗中共,此舉不會有助或損害我的選舉,但是我每晚都睡得安穩,因為我知自己在做正確的事。因為這都是有需要的人,而作為倫敦人,我認為是絕對需要發聲。」
英國內政部10月底發布經濟影響評估,預料最極端會有100萬港人透過BNO簽證來港,不少人更已趁早「買定磚頭」。英國統計局公布截至8月,英國平均樓價為£239,196(約241萬港元),較去年升2.5%,其中以中部以東一帶(East Midland)升幅最多,達3.6%。但樓價始終都以倫敦最貴,平均樓價達£489,159 (約494萬港元)。被問到會否擔心港人湧到英國會再推高樓市,貝利稱,因為倫敦在過去200、300年,一直有處理國際貨幣影響的經驗,故不擔心會對樓市有影響,唯因為英國鼓勵融合,所以反對將一部分地區打造成「小香港」。
香港立法會選舉押後一年,而受疫情影響,原定今年5月舉行的倫敦市長選舉也同樣押後,貝利闡釋兩者的不同,「推遲選舉是正確的事情,我想對香港說,這是典型英國民主表現,就是『雙方團結一起』。雖最終是首相的決定,但他會先告知我們雙方,而雙方都得到滿意共識,並無引起麻煩。」不過貝利認為,推遲選舉更有利於他,「因為時間長了,倫敦人只會看到簡世德更多的失敗。他無兌現其承諾,包括改善空氣污染、房屋問題、及減低犯罪率。另他在應對肺炎方面很差勁,所以我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」。
正流亡英國的前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早前亦有與貝利會面45分鐘,討論「國際線」工作。他指,初次與貝利面談,覺得他態度誠懇,加上有青年工作背景,十分關懷人民。他又謂,貝利針對香港人的配套及政策,都經深思熟慮,並同意他取消與北京姊妹城市關係的建議,「姊妹城市一路以來都是個虛銜,而非太多實際運作交流,但承認了兩者友好關係,以促進文化及經濟合作,取消這銜頭證明倫敦或英國政界,均對中共擴張感警惕,可發放對北京較強硬態度。」羅期望,下一任當選市長可以促進協助港人更適應,如更多廣東話課程讓港人進修英文、學習英國文化。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PSO5EAJ2UNGVJMFYLV324MQVSA.jpg)
自從中國對港實施國安法,英國政府對香港議題深表關注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事務、外交和重大策略研究中心(LSE IDEAS)顧問研究員Luke Cooper向表示,英國跨黨派政客非常關注北京對香港待遇,認為政府將對中國在侵犯人權,及在香港實施國家法方面採取更強硬態度。他續分析,5年前開始的中英關係「黃金時代」步向結束,預料未來雙方就人權方面的矛盾會漸趨緊張,加上英國試圖在基建設施等方面建立更大的經濟獨立性,但中英關係如何發展,還看英國政治和經濟精英,在發展與人權上存多少分歧。
/cloudfront-ap-northeast-1.images.arcpublishing.com/appledaily/2TGIWQDZNJDURG5IWXRIP7FQOI.jpg)